Category : Notes 纂言鈎玄
318 posts
資料來源:Facebook 專頁 教師心聲
文:陳為建,進步教師同盟成員,中學教師。
(標題為癡婦所擬)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教聯)發出問卷調查,聲稱從回覆的比例推算出全港八成半教師支持通過政改方案。嘩!好多教師支持!其實教聯會員人數1萬多,大多是親建制學校教職員,發出問卷只回收502份,當中八成半支持通過政改方案,因此便妄下判斷全港八成半教師都支持?
全港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教師合共十萬左右,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有接近九萬會員,教聯才1萬多。會員成份本身已經有偏頗,回收問卷數目502份,佔會員比率不到0.5%。抽樣調查要看樣本大小、抽樣是否隨機、樣本個體是否獨立,教聯的調查樣本不合理地小、抽樣不隨機、樣本成分偏頗,整個調查有效度近乎零。
香港的中學數學課程有教統計學,樣本調查和統計誤差都是要學的範圍。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此利用民調顛倒黑白,令人懷疑是別有用心誤導公眾,實在有違為人師表的誠信,稍有少許良知的人,都會不齒。可惜的是,未有機會獲取問卷,否則可以逐條題目研究,相信會是如何利用統計誤導大眾的典型教學例子。
資料來源:《東方日報》2015年5月14日 A1版
文:劉偉權、潘嘉寶
本港三條新鐵路每公里平均造價貴絕全球,竟貴過英法海底鐵路隧道,加上工程出現嚴重延誤,消息指事件已引起審計署的關注,勢將進行調查。三條貴價鐵路分別是高鐵香港段、沙中線和西港島線,雖然由上市公司港鐵興建和營運,但全部由政府以公帑直接出資或以補助金方式資助工程,且經由立法會審批撥款,因此,審計署是有權調查上述鐵路項目,重點調查對象必然是負責監管工程的路政署,運輸及房屋局恐亦責無旁貸。有立法會議員及關注團體均批評政府亂花公帑,擔心鐵路工程全部變成超支無底洞,促請審計署盡快徹查並為鐵路工程「止血」。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2015年5月11日 教育
巴基斯坦籍的簡詩雅(Khan Shazia)就讀嶺南大學市場學二年級,她在香港土生土長,前年中學文憑試五科最佳成績達二十二分,並在綜合中等教育證書(GCSE)中文科取得A*,獲嶺大接納為達大學入學門檻。她表示升上大學後,有更多機會與港生交流,讓他們多認識在港的少數族裔。
簡詩雅在主要取錄少數族裔學生的中小學畢業,她是當年同校非華語同學中,文憑試考得最好、能升上大學的數名考生之一。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2015年5月11日 教育
一直著重博雅教育的嶺南大學,近年推動校園國際化,除設交流生計畫,每年平均亦取錄約二至五名少數族裔本科生。校內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梁旭明指,大學積極提供為本地非華裔學生提供支援,包括於大學資訊日設英語諮詢攤位,解答不諳廣東話的非華裔生入學疑難;並舉辦「國際日」等共融活動,讓全校師生接觸多元文化。她又帶領少數族裔學生走到社區,參與服務研習,關注香港的社會議題。
資料來源:《晴報》2015年5月8日
文:翟秀娟
不少家長喜以中英夾雜教子女學英文,但有言語治療師指幼童易混淆中英文,有兩三成求助個案更因此出現言語發展遲緩。另外,部分家長依賴英語DVD讓孩子學習,不懂遊戲教學,反而欲速不達。學者指學語言需有足夠互動及語境,籲勿揠苗助長。
陳小姐的表哥表嫂教年幼女兒說話時,常用多國語言,包括廣東話、國語、英文及馬來西亞話。「他們講嘢時都係中英夾雜。」她指表姪女三歲時仍不懂說完整句子,後來才發現她有語言障礙。
資料來源:《晴報》2015年5月8日
年輕媽媽罹患心臟惡疾,為誕下一代,冒死懷胎兼受盡折磨。歷生死,悟珍惜道理,敢把幼女學業放一邊,向校告假,一年帶女「出走」33天看世界,灌輸人生價值觀。不過惡疾陰霾揮不走,這位堅強媽媽母親節願望是夠長命,「日日陪女兒」。
資料來源:《明報》2015年5月5日 副刊
文:鍾家寶
爸媽總會給孩子們「最好的」,琴棋書畫、多國語言,讓他們多學一點知識,為將來做好準備。但,已為兩女之母的林嘉欣反問﹕「誰知道20年後會是怎樣的世界呢?」在現今的「主流」教育下,她逆流而行,形容自己選了一條「難行的路」,任由女兒們隨心所欲,跌跌碰碰,只希望保持她們對生命的熱情,學懂終身學習,即使將來面對任何環境,都能獨自走下去。
資料來源:《東方日報》2015年5月1日
速讀風氣殺入學界!小學生被功課、課外活動及興趣班填滿日程,有小學要求學生每學年看20至60本課外書,部分更要完成閱讀報告。有家長透露兒子無暇看書,只有速讀抄下書名「交數」過關,未有真正細閱書本。教育政策關注組批評,為閱讀設立目標令學生失去閱讀興趣,甚至懼怕閱讀,造成連鎖效應影響整體閱讀風氣;有調查更指,1成中學生從不買課外書,全港有近6成人沒有閱讀習慣,有文憑試考生連經典語句也不能理解;學者擔心本港閱讀風氣自幼已被「填鴨式」政策打沉,長此下去本港將日漸成為乾涸的文化沙漠。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2015年5月1日 港聞
文:盧勁業 袁樂婷
殘疾人士在職場屢碰壁,政府作為全港最大僱主,一直宣稱優先錄用殘疾人士,但真相是否如此?《蘋果》接觸數名不同殘障程度、曾應徵政府部門的年輕人,有罕見神經科疾病患者應徵逾百次都失敗,其後不再申報殘疾即獲聘;有擁大專學歷的聽障人士一再調低應徵職級,最終只獲聘為要求小六學歷的二級工人。團體質疑政府聲稱維持2%殘疾公務員比例涉篤數,當中不少是現職員工申報患長期病患或因工傷致殘,每年新入職殘疾人士僅數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