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星島日報》2015年6月15日
本港不少幼稚園標榜遊戲學習為主,香港教育學院兒童研究與創新中心的研究發現,本港幼稚園過於集中學習內容,忽略幼童自主與遊戲感,比較兩所分別以傳統及遊戲教學幼稚園,發現前者幼童在遇到社交難題時,尤其涉及同齡兒童的衝突,往往不知所措,中心總監鄭佩華擔心這些學童易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
334 posts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2015年6月15日
本港不少幼稚園標榜遊戲學習為主,香港教育學院兒童研究與創新中心的研究發現,本港幼稚園過於集中學習內容,忽略幼童自主與遊戲感,比較兩所分別以傳統及遊戲教學幼稚園,發現前者幼童在遇到社交難題時,尤其涉及同齡兒童的衝突,往往不知所措,中心總監鄭佩華擔心這些學童易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
資料來源:《晴報》2015年6月9日
暑假是學生每年引頸以待的假期。但有港媽為安排暑期活動感煩惱,提出「取消暑假」的奇想,被網民狠批想法自私。有家長會指,部分家長嫌照顧子女麻煩,寧願子女多些上學。有校長認為,這種想法只是想將照顧角色轉往學校身上。
拔萃男書院校長鄭基恩年少時遭逢家境突變,亦無阻他繼續進修音樂,他認為,面對過逆境的孩子更加堅毅。(林俊源攝)
資料來源:《明報》2015年6月9日
文:鍾家寶
圖:林俊源、受訪者提供
廿年前,在學校裏懂得彈鋼琴的同學屈指可數,可說是老師的寵兒,總會被其他同學投以欣羡的目光。隨着社會愈來愈富裕,現代的孩子要上排山倒海的樂器班,當中很多是被強迫學習,他們根本不稀罕。
拔萃男書院校長鄭基恩認為,面對過逆境的孩子,才更懂得爭取與珍惜機會。他寄語家長,「容許孩子有失敗的空間」,就像他年少時,因變聲無法繼續參與歌詠團,便向老師自薦做指揮;後來更因家境問題而險些要放棄升學,但亦無阻他的音樂路。
資料來源:《晴報》2015年6月8日
文:石老師工作室
今年小一統一派位上周末公布結果,獲派首三個志願小學及自行派位的比率共逾八成(82.1%)。每年幼稚園升小學及其派位「滿意率」(即獲派首三志願的比率)竟成新聞,反映出年輕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其實家長選校,須考慮子女長遠的學習需要。
一位不識字的母親,跟她的女兒
彼此之間過多的言語或責罵去教導女兒,
母親卻能引導小孩靠自己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真實故事。
比起硬邦邦的規矩,身教的以身作則更是重要。
自由仍是會開花。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2015年6月2日
原訂最快九月推行、主張「古今並重」的初中中史科短期方案觸礁,教育局昨宣布,因中學對短期方案未有明顯傾向,專責委員會建議當局不要求全港中學在一五或一六學年推行,讓學校按校情自決達致課程「古今並重」的時間及方式。當局強調繼續就中期方案檢討中史課程,今年內進行諮詢。有教師認為當局推行短期方案過急,令學界未能適應。
資料來源:POPA Channel@Youtube
心理學家指出,能夠習慣用最快速度回應BB情緒的父母,可以幫助培養出「安全依附型」的孩子。因為父母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
其實無論人或老鼠,在生命初期如果能夠得到額外的關懷和呵護,都會在他們基因留下烙印,再慢慢轉化成自信、勇敢、獨立、富好奇心、情緒穩定、能夠對抗逆境這些性格特質。
資料來源:POPA Channel@Youtube
要真正學會一種語言,於語言學上,除了詞匯(vocabulary)以外,還包含語法(syntax)、語義(semantics)、音韻(phonology)、詞法(morphology) 等等各方面。假若你只用第二語言(例如英語或普通話並非是家長的母語)跟小朋友溝通,他們上述各方面的能力,都會比講母語的小朋友差很多。
那如果從小沒有學好母語,長大後再學過可以彌補嗎?
根據兒童心理學,0至3歲是小朋友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 一旦錯過了這時期好好地學習母語,以後要彌補便會非常困難。
而對於一個小朋友,語言不單止是用來溝通,更是發展認知能力,學習邏輯思考、社交和情緒管理的重要工具。所以當小朋友0至3歲時未有學好母語,到9歲甚至長大後,智商以及語言能力,都可能會落後於朋輩。而原因就是早期語言習得上的缺失,令他們輸在起跑線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