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8月28日 C08版
文:《信報通識》編輯部
雖說讀書考試是學生的份內事,但不代表他們須獨自面對所有難題。除教師及教育界以外,家長在當中也有角色。現時學界就通識教育科的交流活動主要對象多為教師和學生,以家長作為對象則較少見。早前《信報通識》舉辦的「卓越教學系列III——卓越家長也通識」講座,就以家長為對象,邀請到兩位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得獎人——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林佩儀老師和聖嘉勒女書院李兆德老師,解開家長對通識科的疑惑及協助子女學習的憂慮。
林佩儀老師的演講主要集中讓家長了解通識科的課程結構和定位,從而討論幫助孩子提升通識學習及考試表現的方法。講座其中一個環節是即場試答通識考試題目,由家長提出回應問題的合用觀點。別以為家長是門外漢,幾位家長即場提出的觀點都頗具參考價值,獲林老師認可,反映通識科並非「專家的專利」,大眾只要專注嘗試,也有能力拆解通識考題。
名為「通識」 實為「識通」
經常擔任業界分享會講者的林老師直言,以教師作為演講對象已發揮有限,因為不少同工已逐漸掌握教學重點;她認為現時家長只能依賴補習社幫助子女,問題是補習社對通識科的教學理解不夠全面,只提供考試方法,鮮有照顧學生建立知識基礎的需要,因此有需要向家長提供有關支援。她又強調通識科重視的是「識通」,即需要先建立知識,才能貫通學習,因此家長也可從建立知識的角度出發與子女學習,「家長有時怕與子女互動,但其實未必一定要有立場才可以討論,可以是從知識建立開始,反正須有事實基礎及知識理解支持,才有爭論的理據。」因此,她認為家長應抱持「探奇的心」,對生活中以至生活以外的不同事情多作探討,有助開闊子女視野。
林老師又強調通識科的存在意義,「很多學者都認為,21世紀最需要的是懂得發問的孩子。」她指出這種需要正能透過通識科的學習回應:例如通識科重視培養學生對社會事物有探奇之心及包容之心,讓學生懂得理解他人意見;通識科亦培養學生處理各類資訊的歸納能力,裝備學生面對資訊氾濫的年代;通識科亦重視知識基礎,以免學生發表言論卻沒有理據支持。
家長杜先生陪同太太及將升讀中五的兒子出席講座,他認為林老師的分享讓他更深入了解通識科,以至對兒子如何爭取5級成績有一定概念。他表示,如《信報》等傳媒機構開辦的通識講座,優勢在於能整合各方專家經驗,彌補學校的不足。他又認為通識科能幫助學生成長,學會關心社會和對社會作貢獻,並指通識科能讓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更大發揮空間。
熟習課程要求 方為應考關鍵
同場的李兆德老師以英文學通識為題,向家長分享以英文應考通識的關注點。李老師坦言,以中文或英文應考通識其實分別不大,因為該科的考核目標是考生的觀點運用、邏輯和文字表達等能力,語言水平只要足以傳意已不成問題,重點仍是掌握課程和考評的要求,針對性回應題目。若家長想幫助以英文應考通識的子女取得更理想成績,李老師提出相對容易的方法是多陪同子女觀看英語電視節目。女兒就讀英文中學的家長黃先生表示,李老師的演講提出實際策略應對考題,理解通識科的考核重點不在語言水平,不擔心女兒以英文考通識會「蝕底」。
掌握提問字含意 回應要求爭高分
萬變不離其宗,應對通識科考試,不論是應考語言上的分別,以至考核單元或題型的不同,要爭取高層級的成績,始終離不開審題、拆題和仔細推論等技巧。兩位老師縱使分享的範疇有別,卻不約而同地在「如何回應考題」上着墨,例如林老師與家長一起動手拆題,組織觀點鋪排;李老師則仔細與家長討論部分常見提問字眼隱含的答題需求。他舉「評估」(evaluate)一字為例,指出一般人認為做到「評估」只是將當中的「好」與「壞」指出就足夠,但容易忽略比較兩者才是關鍵。對於如何爭取高級成績,李老師認為扣題最重要,「考題出現過的詞彙,在答案要呈現,再串連詞彙之間的關係,成績已經不俗。」
TrackBack URL
https://stargazer.nets.hk/%e3%80%8a%e4%bf%a1%e5%a0%b1%e9%80%9a%e8%ad%98%e3%80%8b%e9%a6%96%e8%be%a6%e5%ae%b6%e9%95%b7%e8%ac%9b%e5%ba%a7-%e5%8d%93%e8%b6%8a%e6%95%99%e5%b8%ab%e5%82%b3%e8%a6%aa%e5%ad%90%e9%80%9a%e8%ad%98%e7%ab%85/track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