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信報通識》2015年8月22日
文:潘玉琼(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筆者曾於7月18日在本欄論及中國政府過去60年來大力「推普」,成效顯著,令原本不能以口語溝通的八大方言區中國人掌握到一種共通語。然而,受到大中央和語言霸權心態影響,地方本來生氣盎然和多元化的語境趨向單一化。有違聯合國倡議的尊重母語和維護語言多元化的精神。

普通話在香港推行的情況又如何呢?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香港人對普通話/國語態度中立,雖然講得不太標準,但受到台灣電影和流行曲的影響,大抵也聽得懂。由於沒有迫切性和實用性,很少人會主動學習普通話。

逐漸流行普通話

從九十年代開始,「大陸團」向香港進發,加上港人開始北上尋找商機或消費,普通話漸受重視,主要是由經濟帶動。

香港回歸之後,普通話的地位大大提升,雖然並未列入官方語言,但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普通話作為國家語言,相信港人不會再忽視這個語言新貴,最重要的是2003年後中港經濟逐漸融合,大批自由行大陸客蜂擁而至,旅遊業、零售業和相關行業的從業員,有誰不會說普通話?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會講普通話的香港人已從16.9%(1991年)大幅躍升至46.5%(2011年)。普通話已傳遍香港每個角落。

政府政策「推普」

除了以上的經濟和政治因素外,政府的語文政策對「推普」也起了一定作用。1997年10月董建華在第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要推行「兩文三語」政策,為的是提升語文水平,增加香港人在全球化下的競爭力。這是一個港人樂見又不具爭議性的語文政策。可是,在落實的過程中,出現了偏差或某些部分被扭曲了。

在「兩文三語」政策下,政府一如既往投放大量資源在中、英兩種語文上(特別是英文),但重點其實放在「推普」上。

政策於1997年宣布,1998年普通話科已納入小學和初中的必修課程,2000年普通話科成為中學會考的選修科,從2000年開始「語常會」進行多項有關「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即普教中——PMIC)的研究;此外,在公共領域,香港電台設立普通話台,地鐵改以三語廣播等。速度之快和範圍之廣是前所未有的。

「兩文三語」政策的目的是提升語文水平,與PMIC並無直接關係,但有關當局在這方面着實花了很多工夫。

回歸前出版的教統會六號報告書(1996)建議「語常會」研究普通話與中文科的關係,普通話應獨立成科還是融入中文科?「語常會」於2003年發表的報告,確認「課程發展議會」(CDC)(2002)提出PMIC這個「遠程願景」(Long-term vision),但基於未有足夠研究數據證明PMIC能提升中文水平,故建議在制定PMIC政策和時間表前要多做些研究,否則會帶來反效果。

誰料「語常會」於2008年突然推出一「支援計劃」,從2008年至2012年分4期,共為160間中、小學提供連續3年的深度支援PMIC,包括聘請本地和中國專家駐校支援教師。

最令人質疑的是教育局於2015年在立法會教育小組討論PMIC時,竟把CDC訂的「遠程願景」改為「遠程目標」(Long-term target),又說「支援計劃」為「Pilot Scheme」,是否意味將會正式實行?難怪有議員質疑PMIC未經諮詢又無研究支持為何會訂為「遠程目標」?「支援計劃」是否會令PMIC成為既成事實?

「推普滅粵」真的是天方夜譚嗎?

在「兩文三語」政策下,政府投放大量資源在「推普」上。
在「兩文三語」政策下,政府投放大量資源在「推普」上。

中國成功在全國「推普」,令不同方言國民有共通語言。
中國成功在全國「推普」,令不同方言國民有共通語言。

會講普通話的香港人於2011年大幅躍升至46.5%,普遍零售從業員也懂得說普通話。
會講普通話的香港人於2011年大幅躍升至46.5%,普遍零售從業員也懂得說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