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臭繃繃、路上行人失曬魂……」「子軒,不要亂改詩句!」這位老師有勇氣把教科書擱在一旁,改編教材,不用教科書中較艱深的詩詞,而選取最多人熟悉,而學生較易掌握的詩詞為教材,要學生熟背、默寫、理解,並且通過這些詩,令學生明白古詩的音樂美、形式美、內容美。
老師教法也活潑,先讓學生聆聽朗誦錄音,再要求學生齊誦,有工作紙要學生填空、答問、改錯,又故意改動部份詩句,要學生討論改動前後的差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改為『人生無限好,老去自銷魂』是不是更好?」學生喜歡朗誦押韻的詩,就像喜歡唱歌一樣;學生亦喜歡改錯,紛紛舉手搶著答問……但活躍的氣氛過了半堂之後便漸漸緩慢淡靜下來,到課堂完結前,師生皆疲,本來主動的學生要老師點名才答問,較被動的學生開始東張西望,把玩紙筆了。
創業難,守業更難;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難,延續學生學習興趣更難!老師把一種不錯的教學模式重複、重複、再重複,教第一首詩用這個流程,第七首仍然用這個流程,這就出問題了。第一,人性好新鮮,機械重複易引起厭膩;第二,學生的精神狀態要有張有弛,興奮十分鐘之後要輕鬆兩分鐘、平靜三分鐘,學生較難在三四十分鐘內都保持興奮和持續專注。所以課堂教學,宜一張一弛,要有教學模式的變化,講、做、看、聽……交替進行,但都朝著相同的目標,是普及教育下對教師的專業要求。
TrackBack URL
https://stargazer.nets.hk/%e4%b8%80%e7%af%80%e8%aa%b2%e8%a6%81%e6%9c%89%e5%bc%b5%e6%9c%89%e5%bc%9b/track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