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明報月刊》 2007年12月號,46-49頁
作者:許寶強 香港嶺南大學 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特首曾蔭權在題為《香港新方向》的二OO七至O八年施政報告中,提出了三項「新的目標」,或三個堅持:首要目標是經濟發展、發展必須協調環境保護和文化保育、發展要能達至社會和諧。
而要實現這些目標,他認為必須採用「進步發展觀」,具體體現為依賴基建帶動經濟增長、以活化歷史建築為社區帶來社會及經濟效益、以助人自助理念(社會關懷文化)而非高稅收高福利方式處理貧富懸殊問題。
要落實他心目中的「進步發展觀」,他認為企業「在現今社會已不應只扮演純經濟角色,而應兼顧社會責任」,包括「環境保護、文物保育及關懷社會」。儘管他以經濟發展為首要目標,但也承認文化生活、重視自己的文化與歷史是優質城市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首有關發展與保育的論述框架,在傳媒的推動下,逐漸成了主流共識。例如民建聯提出的要在發展過程中「注入更多的保育元素」,以「化解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育之間的矛盾」;而民主黨儘管強調要讓公眾參與規劃城市發展,但仍然接受「平衡發展和保育」的論述。
要落實他心目中的「進步發展觀」,他認為企業「在現今社會已不應只扮演純經濟角色,而應兼顧社會責任」,包括「環境保護、文物保育及關懷社會」。儘管他以經濟發展為首要目標,但也承認文化生活、重視自己的文化與歷史 是優質城市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首有關發展與保育的論述框架,在傳媒的推動下,逐漸成了主流共識。例如民建聯提出的要在發展過程中「注入更多的保育元素」,以「化解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育之間的矛盾」;而民主黨儘管強調要讓公眾參與規劃城市發展,但仍然接受「平衡發展和保育」的論述。
TrackBack URL
https://stargazer.nets.hk/%e4%bf%9d%e8%82%b2%e6%98%af%e7%99%bc%e5%b1%95-%e6%96%87%e5%8c%96%e6%98%af%e7%b6%93%e6%bf%9f/track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