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DSE 文憑試卷三聆聽開考,錄音當中出現了「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句話,所以又是時候讀讀書。

原文

資料來源:《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語譯

語譯來源:以前讀書的筆記,沒記錯是應該是朗文中文。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對於國家,真是費盡心力了。河內地方如果遭了饑荒,我便把那裏的 一部分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還把河東的一部分糧食運到河內。假如河東遭了饑荒,也是這樣辦的。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治,沒有一個國家能像我這樣替百姓打算的。可是,那些國家的百姓並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加多,這是甚麼緣故呢?」

孟子答道:「王喜歡戰爭,那就讓我用戰爭來打個比喻吧。戰鼓咚咚一響,槍尖刀鋒一接觸,就有士兵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有的一口氣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一口氣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竟來恥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說他膽子太小)行不行?」

王說:「不行;只不過他沒有跑夠一百步罷了,但也是逃跑呀。」

孟子說:「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再希望你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如果在農民耕種收穫的季節,不去(徵兵徵工)妨礙生產,那糧食便會吃不盡了。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大的池沼裏去捕魚,那魚類也會吃不完了。如果砍伐樹木有一定的時間,木材也會用不盡了。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百姓便不會對生養死葬有甚麼不滿。百姓對於生養死葬沒有甚麼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

「在五畝大的宅園中,種植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絲棉衣了。雞狗與豬等家畜若能依時交配繁殖,那麼,七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肉吃了。一家人百畝的耕地,不要去妨礙他們的生產,那麼,幾口人的家庭可以吃得飽了。好好地辦學,反覆地教導百姓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那麼,(人人都會敬老尊賢)鬚髮花白的人就不會背負著、頭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棉衣穿,有肉吃,一般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現在的情況卻不如此。)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 ,卻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曾想到開倉賑濟。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收成不好的緣故。』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甚麼不同呢?王假若不去歸罪於收成 ,(而從政治上的根本改革著手,)這樣,別的國家的老百姓就都會來投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