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
作者簡介:馮郁女,1956年11月生于內蒙古包頭市,1982年畢業于河南大學歷史系。現在河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和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已發表專業論文二十余篇。河南省孔子學會理事、副秘書長。
孝敬父母(2003年2月第一版1萬冊)
•傳統孝道的現代轉換
•孝順父母—是子女天經地義的行為
延伸閱讀:這就是為什麼西方人沒有「孝順」這個字眼 | TEEPR 趣味新聞 西方人真的沒有「孝順」這樣的概念,就像我們對於古代某些宗教拿活人去獻祭燒死一樣,真的無法理解...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孝道是一種被人們推崇與遵循的事親奉上的傳統道德,也始終是華人教育的主要內容。它在協調人際關係、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巨大的保障作用。
一、孝道的形成與發展
孝道是中國古代人們善待父母長輩、維持社會關係的倫理道德行為,以孝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爾雅》說:「善事父母曰孝」,《說文解字》解釋為:「孝,善事父母者」,可見孝的原始涵義是贍養父母。週朝制定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使孝成為一種正式的人倫規範和禮儀制度。春秋戰國時,儒家明確提出了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
將孝提到很高的地位,成為道德行為的根本。在秦(公元前221年)統一以前,孝已成為當時人們的一種道德觀念。
《孝經》是一部孔子闡述儒家孝道的專著,自從在漢代重新面世以后,不僅受到一般社會層面的高度重視,被廣泛納入人民間家訓,而且得到各代朝廷的無比青睞,被尊奉為千古聖書。
《孝經》論述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種不同孝行的要求,稱之為「五孝」。使孝行、孝道、孝治的觀念深入于整個社會和政府體制之中。
漢代統治者以孝治天下,做官重視孝廉,推行修養生息政策,形成了社會國家穩固、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隨著漢朝四百多年的歷史發展,孝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逐漸成為一種民族道德的文化心理。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唐高宗下令以《道德經》和《孝經》為上經,作為每一位貢舉者的必修課。唐代科舉考試中童子科規定十歲以下要熟讀《孝經》,高度提倡教導孝的文化。
孝文化講究如何行孝道,並提倡以孝道治理天下,將道德、倫理和政治社會糅合為一體,適應了古代農業經濟和宗法家族為基礎的社會發展,有利于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孝經》能夠長達兩千多年盛行不輟,說明它的某些基本精神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與人類的共性有重要的契合之處。
傳統文化中孝文化是重要組成部分,儒家《四書五經》里充滿了孝的道理。孔子提出「孝者仁之本與」(2),把孝作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之首,百行之源,為人之本。主張從以禮治家、孝敬父母開始,最終達到忠孝一體、家國結构的政治目的。歷史上的名儒大家,都有關于孝學孝行的論述及實踐。
傳統典籍中大量的蒙學類書籍,如:《小學》、《三字經》、《弟子規》、《老學究語》、《好人歌》。女德女規之類書籍,有如:《女論語》、《女訓》、《女二十四孝圖說》、《女三字經》、《張氏母訓》等莫不以大量的篇幅講述孝道。家訓中傳播孝文化的歷史文獻更是不勝枚舉,最有代表性的如:《孔子家語》、《顏氏家訓》、《龐氏家訓》、《朱子家訓》、《曾國藩家訓》等,這些豐富多彩的孝文化作品构建出中國文化特有的溫柔敦厚的群體文化色彩,逐漸深化了人們的孝親心理意識,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國民心理。
以家庭倫理為核心的儒家孝道,是中國傳統社會倫理的主導,影響巨大而深遠。孝道最大的社會價值,在于它能夠通達人性,以德教人,以理曉人,啟發心智,起到感化人心,導引人行的作用,成為歷代最為優良的教民化俗的教育。
孔子《孝經》「開宗明義第一」中說: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3)
清楚地表達了他對孝的認識:起初是事奉雙親,后來引申到忠君愛國,最后歸結于立身修德。孝道中子女必須善事父母、贍養雙親這一規定,是符合反哺養老的客觀需要,反映了人們從小到老的自然規律。孝道的發展增進了人際關係的融洽,加固了社會與家庭的穩定,同時也增強了國家政體的穩固。但是,儒家思想在各朝代統治者的利用和生衍,倡導絕對服從,完全剝奪了人臣,人子的人格。並且封建禮制過分講究厚葬、久喪,浪費人力、財力。傳統社會嚴密、系統的倫理道德規範、封建的家長制、等級制及男尊女卑的倫理關係,也造成了某些愚忠愚孝。
孝道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原發性、綜合性的觀念,它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處于「百善孝為先」的領導地位,被看作「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4),而且還具有祖先崇拜、尊祖敬宗的人文思想意義,具有珍惜生命、延續生命的哲學意義。尊親敬親是子女對父母的內心感情的自然流露,體現了人的文明和教養程度,是孝道中比養要求更高的一種孝行。過去孝道是中國社會一切人際關係的精神基礎和時間起點,現在也應當是社會風尚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
我們現在講尊親敬親是相互尊重人格、感情,和只偏重角色性、權威性的傳統孝道有著根本差異。為人子者不僅要在物質上自願地贍養父母,對于那些有生活保障的老人,更應注意給予精神上的關愛,這才是發揚新時期孝文化的意義所在。
TrackBack URL
https://stargazer.nets.hk/%e5%ad%9d%e9%a0%86%e7%88%b6%e6%af%8d-%e6%98%af%e5%ad%90%e5%a5%b3%e5%a4%a9%e7%b6%93%e5%9c%b0%e7%be%a9%e7%9a%84%e8%a1%8c%e7%82%ba/track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