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星島日報》2015年5月11日 教育
一直著重博雅教育的嶺南大學,近年推動校園國際化,除設交流生計畫,每年平均亦取錄約二至五名少數族裔本科生。校內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梁旭明指,大學積極提供為本地非華裔學生提供支援,包括於大學資訊日設英語諮詢攤位,解答不諳廣東話的非華裔生入學疑難;並舉辦「國際日」等共融活動,讓全校師生接觸多元文化。她又帶領少數族裔學生走到社區,參與服務研習,關注香港的社會議題。
嶺南大學自新高中學制後,本科課程取錄本地非華語生的人數陸續增加,由往年平均一至兩名少數族裔,至一二/一三學年取錄四名首屆中學文憑試考生,本學年更增至六個,分別來自菲律賓、印度、尼泊爾及巴基斯坦。嶺大列明申請本科課程的非華語生,若在中、小學修讀中文少於六年,或修讀經調適並較淺易中國語文課程六年以上,大學接納他們考取綜合中等教育證書(GCSE)、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IGCSE),或普通教育文憑普通程度(GCE O-Level)的中國語文科,成績並須達C級或以上。
嶺大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兼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梁旭明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多了本地非華裔生入讀,反映他們的中文能力和整體成績提高,「意識到本港多年因語言或文化政策,或中文作為第二學習語言課程,沒考慮非華語生的能力或需要,令他們一直對大學卻步,覺得因中文障礙,很難考上。」
她指嶺大希望通過友善的收生考慮,鼓勵有能力的少數族裔報讀,如到中學向他們宣傳,認識嶺大三個學院和課程;大學數年前開始在資訊日,設置英語攤位,解答不諳廣東話非華裔生的入學問題。「大學推進國際化,除了交流生計畫,還要促進與本地非華裔學生的共融,擴闊港生的視野;而開放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也是博雅教育之一。」
除了在校內籌辦表演和攤位,在「國際日」等共融活動,讓全校師生認識多元文化及感受中國節日氣氛。研究香港少數族裔的梁旭明,又帶非華裔生走出校園,希望他們多關心香港社會,在不同議題上有更多聲音。近月她便與社區組織合作,拍攝少數族裔的紀錄短片,亦有巴基斯坦學生參與此服務研習,「之後會在主流機構播放,盼打破大眾對少數族裔的誤解,多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和歷史貢獻。」
目前嶺大飯堂未有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族裔提供「Halal」食品。梁旭明指嶺大學生人數較少,「餐廳和供應商會考慮客源,故大學要有更多資源支援,顧及少數族裔的飲食文化,暫先提供素食和沙律等,相信要緩慢進行。」
TrackBack URL
https://stargazer.nets.hk/%e5%b6%ba%e5%a4%a7%e5%85%b1%e8%9e%8d%e6%a0%a1%e5%9c%92-%e5%8a%a9%e9%9d%9e%e8%8f%af%e8%a3%94%e7%94%9f%e5%ad%b8%e7%bf%92/track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