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9月4日 C08版
文:文麗萍(愛培學校校長)
基本「應用行為分析」教學的原理是,首先了解孩子屬於哪一類的行為問題,衡量這些行為是需要鼓勵還是干預,還有要了解哪一種獎勵方式能夠激發孩子去學習或停止某種行為。
教導有序
之後便要計劃步驟和決定教授那種技巧,將目標細分為多個部分,例如若果目標是讓孩子學懂在超級市場要待付錢後才可以打開吃薯片。那麼家長的教導步驟可以是,先在家中讓孩子學習只拿着一袋薯片30秒,然後孩子才可以打開吃薯片,訓練他的自我控制能力。然後將時間逐漸增加,直到孩子在家中學習能夠忍耐一段時間內,只拿着而不打開薯片袋後,才帶他到超級市場購物。
要有效地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家長必須先了解孩子想法,例如當孩子表現出滋擾性行為時,家長要先冷靜,思考一下問題所在,然後嘗試了解他們那些行為的原因,例如當在超市內,經過擺滿糖果的地方,孩子不斷在吵嚷,這可能是他想獲得某些東西或想做某些行為。在了解孩子作出那些行為的原因後,便可以利用獎勵減低孩子做那些滋擾性行為。
善用獎勵
獎勵是一項有效鼓勵或干預行為的方法,因應情況在孩子做適當的行為時給予獎勵,對患有自閉症的人士更是一種額外的推動力。
可是面對他們的滋擾性行為,就不要作出任何回應或注意,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回應。但是,如果在不安全的情況下,則應該作出適當的回應。
還有可教導孩子另一種可達成相同目標的行為,如可教導孩子利用適當的言語表達,例如「請給我買糖果?」來代替其吵嚷的行為。否則,孩子會有可能繼續發展出同樣的不適當行為或不同的行為問題。
TrackBack URL
https://stargazer.nets.hk/%e6%94%b9%e5%96%84%e8%87%aa%e9%96%89%e5%ad%b8%e7%ab%a5%e8%a1%8c%e7%82%ba%e5%95%8f%e9%a1%8c%ef%bc%88%e4%b8%8b%ef%bc%89/track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