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星島日報》2015年5月28日
學校對同性戀及跨性別學生認知不足,往往忽略他們的心理需要。香港教育學院調查發現,近八成半準教師從未接受跨性別教育培訓。負責研究的學者指,部分同性戀或跨性別學生反映在校內受排斥、欺凌及嘲笑,但學校未有既定處理指引,準教師亦因缺乏培訓,無從協助,令學生承受更大精神困擾。
教院獲平等機會委員會資助,於去年五月至今年四月期間調查三百三十二名準教師,發現八成四人從未接受跨性別、性傾向的訓練,六成人更對這批性小眾有中等或以上程度的偏見。調查指,他們的觀感受宗教信仰、課程訓練、曾接觸相關人士的經驗影響。
教院又向六十名同性戀或跨性別青年進行深入訪談,有生理性別為女、性別認同是男的「女跨男」學生反映,因抗拒穿校裙而改為穿運動服上學,但遭校方禁止,更記他缺點。後來獲醫生信轉介學校,希望容許他穿男生校服及去男廁,惟學校以擾亂秩序及「一視同仁」為由拒絕,令他精神大受打擊,最終要轉校。
負責研究的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郭勤指,目前大專院校沒有將性別多元知識列入師訓課程,準教師不熟悉此範疇,亦不懂處理相關個案。郭勤認同要改變學校現有做法,有相當難度,雖有個別教師希望幫助校內跨性別學生,但沒有一套明確指引,又礙於辦學團體的宗教所限,不敢挑戰校方;建議要訂立相關法例保障他們在校園的平等機會權益。
資料來源:《星島頭條網》2015年5月27日〈近65%準教師對性小眾有偏見〉
教育學院一項調查發現,接受八成半的受訪準教師,從無接受過性教育課程中有關跨性別或性傾向的訓練內容部份;接近六成半人承認,對性小眾有「中等」、「嚴重」以至「非常嚴重」等不同程度的偏見。
是次研究由平機會資助,於去年5月至今年4月進行,調查透過問卷訪問了332位職前教師。結果顯示84.3%的受訪者均表示從無接受過性教育課程中有關跨性別或性傾向的訓練內容部份。49%受訪者更承認對性小眾具「中等」程度的偏見;16%表示有「嚴重」及「非常嚴重」程度的偏見。
研究結果顯示受訪者曾否接觸性小眾朋友,曾否接受相關性教育課程訓練,及他們的宗教信仰均影響他們對性/別小眾社群的觀感與態度。
研究同時訪問42位同性/雙性戀/跨性別青少年、13位有同性/雙性戀及跨性別孩子的家長以及7位有相關經驗的社區工作者。研究结果顯示他們所面對的騷擾和歧視可分為個人及政策兩個層面。個人層面的騷擾或歧視包括言語、肢體、關係及網上欺凌等;政策層面的騷擾或歧視則可體現在校園氣氛、設施校規以及狹窄的性教育課程等方面。
負責調查的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建議,當局就應該制訂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反歧視法例。她又認為,教學人員必需有正確的資訊及訓練,讓同性/雙性戀及跨性別學生可以真正接受到「有教無類」的教育。
TrackBack URL
https://stargazer.nets.hk/%e6%95%99%e9%99%a2%ef%bc%9a%e5%85%ab%e6%88%90%e6%ba%96%e6%95%99%e5%b8%ab%e7%84%a1%e8%b7%a8%e6%80%a7%e5%88%a5%e8%a8%93%e7%b7%b4/track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