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星島日報》2015年6月15日
本港不少幼稚園標榜遊戲學習為主,香港教育學院兒童研究與創新中心的研究發現,本港幼稚園過於集中學習內容,忽略幼童自主與遊戲感,比較兩所分別以傳統及遊戲教學幼稚園,發現前者幼童在遇到社交難題時,尤其涉及同齡兒童的衝突,往往不知所措,中心總監鄭佩華擔心這些學童易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
教院兒童研究及創新中心總監鄭佩華的團隊,最近進行一項「遊戲解難及社交學習」的研究,比較兩所同樣參加學券計畫,學童家庭背景相若,但教學模式分別以傳統學術及遊戲課程的幼稚園,研究人員以漫畫方式列出十六種社交情景,訪問兩所幼稚園學生反應。
結果發現,以遊戲課程為主幼稚園的學童,無論在堅持己見、參與協商、抽離與順應環境的能力,均較傳統學術為主的幼稚園學童高,其中參與協商一項最為顯著。至於學術為主幼稚園學童面對社交難題時,往往無從入手,比例較遊戲課程為主幼稚園的學童高近一成三。鄭佩華指,尤其是涉及「同學不跟你玩,你會怎樣」等同儕相處的問題,學童往往無法反應,「反而幼稚園若是遊戲為主,幼童會傾向協商,例如游說同學『一齊玩會開心些』、『你玩完到我玩』等。」
鄭佩華解釋,遊戲為主的幼稚園課程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因過程多涉學童之間的互動,對提升學童自信心與執行力有正面影響,「遊戲過程經過不斷反思,長遠對他們學習更好。」反觀傳統學術為主幼稚園,學童之間對話與互動機會少,「無機會提升他們的衝突管理能力,最終令他們不懂得處理,加上很多時是老師『話事』,學生『主意』的機會少,均影響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她坦言這類學童不懂得處理同儕的社交難題,容易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
雖然《學前教育課程指引》規定幼稚園以遊戲為策略,但鄭佩華指不少只屬教師主導的「假遊戲」,「比如完成砌圖與抽閃卡,只為練習串字。」她指「真遊戲」需要學生自主與親身體驗,更強調有持續的遊戲感與好奇心,例如有幼稚園安排學生在雨後到花園觀察,學童把蝸牛帶返幼稚園飼養,甚至有學生把家中飼養的龜帶返校園跟蝸牛比賽,但她坦言礙於升小銜接,如芬蘭等「國際標準」的「真遊戲」本港幼稚園不多。
TrackBack URL
https://stargazer.nets.hk/%e6%95%99%e9%99%a2%ef%bc%9a%e5%b9%bc%e5%9c%92%e9%81%8a%e6%88%b2%e6%95%99%e5%ad%b8-%e6%8f%90%e5%8d%87%e7%a4%be%e4%ba%a4%e8%a7%a3%e9%9b%a3/track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