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錢江晚報》2015年8月25日 B05版

「當太陽發生災變時,地球人逃生無望,在冥王星上建立人類文明紀念碑,告訴別人茫茫宇宙中曾存在過我們這樣一個渺小而偉大的智慧文明。」

上周日剛剛獲得雨果獎的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先生,曾創作單篇《在冥王星上我們坐下來哭泣》,其中講述了冥王星的故事。

同一天,在杭州,由浙江省科協主辦的「科學+特別活動」請來了一位同樣有著的「冥王星情結」嘉賓,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NASA戈達德太空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台灣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孫維新先生。

孫教授給大家講「太陽系的新面貌」,就是從他憐愛的冥王星之崛起和隕落開始的。

太陽系過去五十年 最悲催的是冥王星

2015年7月14日,人類探測器「新視野號」掠過冥王星,揭開這顆太陽系中命運最為曲折的天體的神秘面紗, 在新視野號的鏡頭裡面,冥王星的身上有一個大大的「心」型印記,好像一個孩子,向著這位遠方的來客微笑。

這枚愛心把地球人的心都給萌酥了。

可是,孫老師告訴地球人:「太陽系過去五十年,活得最悲催的就是冥王星。」

「這要從天王星說起。」孫教授說,「天王星的發現者威廉·赫歇爾原本是一個音樂家。他的朋友送給了他一隻天文望遠鏡,後來在一次觀測中,他竟然發現了天王星!英國女王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冊封他為爵士。」

可是當天文學家們開始長期觀測天王星時,卻發現這顆行星的運行軌跡越來越歪。這時候,英國一個年輕的研究生叫約翰·亞當斯,計算出了在天王星之外,還有一顆巨大的行星吸引著它,讓它越走越遠。

亞當斯和法國數學家勒威耶計算出這顆行星的存在時,人們又發現了海王星。

天文學家們在觀測海王星時,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 「由於有了天王星的經驗,年僅23歲的‘湯包’發現了冥王星。」聽衆們被孫老師一層層抖出來的「包袱」給逗得陣陣發笑。

殊不知,冥王星的身世其實非常坎坷。

2006年,比冥王星還要大的鬩神星的發現,直接挑戰了冥王星在太陽系中的地位。天文學家們提出了三個備選提案,來解決「冥王星該怎麼辦」。

最後執行方案——將冥王星降級成為了矮行星。

科學家們現在大多這麼表示:「冥王星不是大行星中最小的,而是小行星中最大的。」

「可是後來又發現了不止一顆比冥王星大的小行星。」孫維新歎惋的表情,也引起了現場觀衆們對這顆連續受到打擊的冥王星的憐憫。

沒想到,悲催的冥王星卻有一顆樂觀的心。

2015年7月14日,經過50億公里的飛行、九年半的太空穿梭,美國宇航局「新視野號」探測器掠過冥王星。根據「新視野號」先前傳回的冥王星照片,科學家發現冥王星上那顆暖暖的愛心。

「這個心形的亮點其實是冥王星上面的冰。」孫維新解釋,「這可不是普通的冰,而是由冥王星上的氮氣、一氧化碳或者甲烷凝成的氮冰。」

冥王星的這塊「心形」區域後來被命名為「湯博區」,以紀念冥王星的發現者克萊德·威廉·湯博。

不久的將來 人們也許會去造訪冥王星了

「不久的將來,不要說是探測器,就是人類,也會經常去造訪冥王星了。」冥王星聽到孫教授這麼說會不會偷著樂?

孫教授是一位同意「末日說」的科學家。他認為正在來臨的第6次世界末日,會發生在111年後(甚至準確到2126年的8月14日,小記不太相信噠)。

科學家預測,那天一顆彗星將撞擊地球。「那次的彗星撞地球,後果依然很嚴重,對地球而言就是一次末日。」孫維新說,彗星撞上地球,相當于10萬座火山同時爆發,產生的巨大電磁波在6小時內會環繞地球五六圈,它會瞬間讓地球上所有用電的東西全部報廢。就像一些科幻片里演的那樣,整個地球陷入黑暗。

下次彗星撞地球,還有100多年,在孫老師看來,「那時候,人類很可能已經可以在各星球間來來往往,不用擔心那一撞。」

他對台下的小學生們說,「搞不好你們這代人,大學畢業旅行時,‘走遍中國’甚至‘走遍世界’也不稀奇了。

現在人類已經可以成為太空遊客,但是目前還是‘軌道飛行’:搭乘太空飛船抵達離地球高度約400公里的國際空間站,以國際空間站為飛行器進行地球軌道飛行。等到你們長大了去旅行,就要考慮去哪個星球了!有錢的估計去火星,錢少的去月球。」

孫維新說:「我們人類還得感謝彗星撞地球,隕石會攜帶外星微生物,在撞擊時也為地球帶來了新的生命。」

「搞不好人類也是這麼從外星來的呢!」孫維新說,人類很可能也是來自外星球的生物,彗星撞地球時被帶到了地球,取代了恐龍,「如果沒有彗星撞地球的第5次世界末日,估計也不會有我們人類,現在還是一群爬行動物在這裡。也許今天就是一隻大恐龍在上面講,一群小恐龍在下面聽。」

「啊!」全場轟動,觀衆們吃驚又興奮。

曾在NASA做研究的孫教授說趣事 在太空旅行你為什麼不能哭

「我現在跟大家說說我們怎麼離(回)開(到)地(外)球(星)哦。」孫老師以前在NASA工作,他讓大家猜,在NASA看到什麼是最好玩的? 」

「是當NASA有太空梭(航天飛機)準備發射的時候。」孫老師和現場觀眾分享了這個好玩的時刻,他向大家展示了他在NASA工作時,佛羅里達州發射場的一次發射錄像。

「你有沒有注意到,這個橙紅色的火焰來自哪裡?就是兩邊白色的固態燃料,固態燃料燒出來是橙紅色的火焰,中間那個液態氫和液態氧,通過太空梭的主引擎噴出來。雖然肉眼看不見大量噴射出來的東西,但是它們的力量非常大。」

「你們知道太空梭發射升空,多久以後會進入軌道?」孫老師問大家。

「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半天吧!」大家猜。

「8分鐘。」也就是說,帶你離開地球的過程只需要10分鐘不到。

「所以其實太空離我們真的是很近。」孫老師說,再飛上去,只不過四五分鐘的時候,就能夠看到地球的弧形了。

「8分鐘以後,主引擎一關,所有的東西都飄起來了,因為脫離了地球引力。」這個時候孫教授給大家提了個醒——

「在太空中不要隨便吃零食,它會全部飛出來。」孫老師覺得,小朋友們很有必要了解,因為年輕一代都會碰上太空生活。

在太空裡有些事不要做。看到底下藍色的地球,想著你的愛人,你就開始掉眼淚。

「但如果你一哭,就會變成一個鹹蛋超人。」孫維新說,「在外太空,人的眼淚由於沒有重力,不會落下來,也不會飛走。最終會聚集到的你的眼睛上,形成一大團眼淚,還是鹹的,所以你就會變成一個鹹蛋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