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8月22日 C03版
文:鮑懋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普通話導師)

在過年應節食品中,主食首推年糕——年年高,而糖年糕,更寓意甜甜蜜蜜年年高;副食品則少不了魚,代表吉慶有餘。

各地習俗不同,而南洋華僑過年愛吃魚生——風生水起、吉慶有餘。在本港,廣東人居多,賀年菜毫不遜色,如髮菜蠔豉——發財好市,四字全為諧音,水平真高。更甚者,還造新字。豬舌頭,「舌」與「蝕」字同音。蝕,人皆不欲。故而北方人叫「口條」,上海人叫「門槍」,而廣東人則叫「豬脷」。不但不虧,還要賺!無獨有偶,對於豬肝之名,南北均無異議,惟獨廣東人認真而嚴格,不要乾,要潤,還認為「水為財」(港粵地區水也多),故又造一「膶」字,叫「豬膶」。這與古文中亦有謝人恩澤曰河潤,取意也一致。另外,古今有別,古代曾定新年為期半月,首日為正月初一叫元旦(此名現已被陽曆一月一日「霸佔」去了),最末為正月十五叫元宵。過年,南方人吃湯圓,北方人則叫元宵,1912年袁世凱當政,下令把食物元宵改為湯圓,因怕「袁消」也。

婚慶諧音食物中,有蓮心——心連心,還有紅色的棗子——早生貴子,而又有花生亦名長生果等等,均寓意吉祥。走筆至此,不禁憶起劉禹錫的《竹枝詞》,既是諧音範例,又是婚慶前奏——戀愛佳句,饒有興味(情晴諧音):「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然而,婚慶的諧音中,把諧音雙關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乃是明代才子程政敏的絕妙佳作。程為安徽人,在幼年即為神童。史上曾有佳話相傳,明朝英宗召見二神童,一為李東陽(3歲,後至尚書,相當於現今正部長),一即程政敏(12歲,後至侍郎,副部長也)。由於才高,程招贅入相府為婿,在新婚宴上,有人即席考他肚才。現把該問答與大家分享:一品大員筷指桌上之藕,看着新郎而曰:「因荷而得藕」,看似陳述句,諧音雙關,實則為一問句:「因何而得偶?」程略加思索,也用雙關語而恭恭敬敬地答:有杏(幸)不需梅(媒),立即得到諸大臣讚許。

即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需梅(媒)。

這裏雙關之意,表裏兩方面均通達正確,符合事實。再看對聯規則:平仄方面,上聯平平平仄仄,下聯仄仄仄平平;對偶方面,詞性相對,而且四個植物名稱荷藕、杏梅兩兩相對,實在天衣無縫。筆者雖已耄耋之年,但在記憶中,雙關諧音之佳作該為無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