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8月27日 C03版
文:譚淑美
圖:陳縱宇(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經過9年時間,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新視野號上月終於飛到冥王星,拍下珍貴而清晰的圖片。它的心形地貌,令大家不禁緬懷它還是九大行星的日子……
不過,這天咖啡室內的NASA前研究員、科技大學前教授陳烱林,卻是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上唯一一名把冥王星踢出九大行星的香港人。他堅持投票正確,「行星有三個標準,它要夠圓,圍繞太陽運轉,且地心吸力足以清除軌道上的隕石,但冥王星不符合第三個標準。」
有關地球的未來,陳烱林有兩個預言,其一是機器殺人的年代已悄悄來臨,「人工智能慢慢變得有感情,當它有自尊,不開心咪殺咗你。」其二,人類最有可能移居的星球是火星,方法是重塑大氣層,工程只要200年。
65歲的陳烱林曾經在NASA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工作14年,主力研究太陽物理、星體流體力學(stellar hydrodynamics)。近年從科大退休,轉到澳門科技大學工作,擔任「月球與行星科學實驗室主任」。這是全職工作,8月訪問這天,他剛好返港在太空館演講。
回想2006年把「冥王星」踢出九大行星,他最記得有示威者反對。「背書咁耐,加上迪士尼以Pluto為卡通狗命名,人們對它有感情。」
其實,冥王星當年被搬上IAU討論,帶點政治角力。
陳烱林說,有人在古柏帶(即冥王星所在地帶)發現多兩三顆跟冥王星相似的星體,他們想將之統統升格為行星。「這是名成利就的機會,他們不停推廣此事。」但後來估計這類星體不只兩三顆,而是有逾千顆。「我最怕背書,記到九粒已好威水啦!」他道。
陳烱林自八十年代加入IAU,該會擁有天文星體命名權,十分有權威。
「好像乜乜隕石坑、陳易希星的命名權,都要由IAU批准。」會員經過重重審批, 除了要有兩名會員推薦外,還要得到所屬國家認可等。「其實還有數名香港人是會員,那次他們沒去啫!」
最終冥王星在大會上,在411名科學家投票下,被降格為「矮行星」。這幾年,不]斷有人提出推翻決議,但最終沒被推倒,維持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原判。
重塑火星大氣
冥王星距離太陽十分遙遠,表面溫度低至零下二百多度。「人類不會移民到冥王星,就算要選,都去火星啦!又近啲又暖啲!」至於重力?他道:「是地球的二十分一,如果你在地球跳到3呎,去到冥王星可以跳到60呎!」
那個名為「湯博區域」的心形地理位置是什麼來的?
「淺色地帶可能是冰,黑色則可能是有機物。」他指。「冥王星有山,即可能有板塊,有地震、火山。」
新視野號還有一項創舉,是將發現者湯博的骨灰帶在機身,直飛入宇宙深處流浪,這將是「人類」首度飛離太陽系。但有網民擔心,若外星人拿來複製湯博怎麼辦?「唉,真係慘,無辜地被流放。」他嘆氣道:「如果外星人有能力去到冥王星,不如來地球捉幾個玩啦!最近的另一顆恒星,距離地球逾3光年,但估計未必有生物。最近的『地球2.0』距離地球超過1000光年!要來地球不容易!」
冥王星不是他主力研究的星體,火星才是,原因是「中國即將要去」。他認為它最有機會成為地球的殖民地。「首先要改造大氣層,增加二氧化碳,把溫度升高,然後有水,就有氧氣,可以種植。」他估計,重塑大氣層工程只要200年,人類就可以移居火星。
此外,在過去七八年,他埋首研究八大行星中最大的木星。「木星表面有不同顏色的條紋,顯示不同風帶。它們如何形成?譬如地球的風是亂吹的,不會形成這樣的風帶。」
目前分為兩種理論:表層形成或深層形成,他形容科學家為此「打交咁滯」,而他傾向相信後者。「明年Juno(美國探測器)將抵達木星,到時應該有好多嘢講。」
深層形成是什麼意思?「即是5%那麼深。」他以煲水來比喻,「煲水是下面熱,上面凍,然後出現bubble,像太陽的能量要走出來,也是靠像煲水釋放的bubble。當水煲不停轉動,就會產生風帶。」
最令他感興趣的,還是木星的大紅斑。
聽說這大紅斑打了300至400年颱風,對嗎?
「對,但人類只觀察了數十年,此前看到的是不是同一塊紅斑呢?沒有人知道。」大紅斑的風速達每秒150米,即相當於十號風球的三倍。
展望地球的未來,他對於人類終將毀滅,毫不懷疑。「第一,資源不夠,可能再有戰爭;第二,機械人取代人類,美國佬都話整robot兵團,『打拉登』可用無人駕駛飛機!」言下之意是,機器殺人的年代已悄悄來臨。「人工智能慢慢變得有感情,當它有自尊,唔開心咪殺咗你。照進化步伐來看,人類應該被機器取代。雖然有人提出禁止,但正如胚胎研究,整到咪照整!」
但,人類可以把機械人關機,不是嗎?
「假使你把聰明才智感情都灌輸畀佢,它可以令你不能關機!」他嘆氣道:「人類肯定不是進化過程的final product,是否機械人?我不知。但不會這麼快,起碼百年以上。」
百年?這麼短?
「短?由第一架飛機,到現在去冥王星,只是約百年而已。」
至於高度智慧的外星人,他覺得在宇宙某處存在,問題是能否來到地球。「其實地球好noisy,又唱歌又音樂,不停有電波射出去,假如他們有能力,很容易就找到我們。」他道:「找到地球也非好事,正如人類見到非洲蟻窩,也是照踩下去吧!」
迷上愛因斯坦
問陳烱林最初為何走入科學界?
他說自小迷上「很玄的東西」,因為「我想做愛因斯坦」。
他對這名偉人的理論深感興趣。「譬如話你以光速飛移,我的錶過了一分鐘,但你的錶只是過了幾秒鐘。這可被計算出來的,你話係咪神奇先?」這套神奇理論已被科學證實,引發不少電影橋段的靈感,如太空人以高速飛往外星,到折返地球後,親友相對下變得年老多了。
雖然後來成為科大數學系教授,但陳烱林坦言中學一年級數學不及格,甚至補考也不及格,那時他在培正中學就讀。「後來成績好咗,我都唔知點解。」考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物理博士,一直留在物理學界,他講出從事太空研究最實際的一件事:「沒人知道你是錯誤的,因很多事情都很難證實!哈哈哈!」
他實在是個風趣而健談的人,談到父母出身,也頗神奇。
原來陳烱林的父母本來是內地農民, 來港後,爸爸離奇地由「倒痰罐」變身「探長的軍師」,但印象模糊,只記得「那個探長,好像有港九新界總探長之類的名銜。」陳爸爸不是公務員,不知是否探長私下聘請。「他懂得計數,諗計,幫手破案。」他是大哥,有五個妹妹。
婚姻有兩段,第一段婚姻帶給他一個女兒,談起她時,難掩驕傲神色說:「她是飛機工程師,埋首研究未來飛機!」這麼厲害?那未來飛機是什麼樣子呢?他搖頭道:「唉,我都唔敢問佢,係商業秘密。」
第二段婚姻則帶來一個兒子,他還在念中學二年級。
不少天文學家,夢想成為太空人,問陳烱林可有同一個夢?
「完全沒興趣,要應付6G(重力),好辛苦㗎!」他打趣說:「如果有黑洞蟲洞,有埋冷氣,仲要夠平,咁我可以考慮吓。」他又笑稱不懂星際地圖,抬頭望天最叻發現「太陽月亮的位置,火星最近才知」。他是鑽研物理學,這倒跟他的偶像愛因斯坦——以數學詮釋天文學,有點相似吧!
月球提取核能
陳烱林近年獲邀參與內地航天發展,負責研究嫦娥探月的數據。
他5年前在本報撰文,指月球可能有豐富能源,協助解決地球面對的能源危機。「地球不能再依賴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氣等),它們導致溫度上升,你看夏天常常達到34度,這麼熱!轉用太陽能、風能嗎?能量卻又太小。最好解決的辦法,是核能。」
他指,未來最好的核能是「核聚變」,而不是現行的「核裂變」。
核聚變
「核裂變好大鑊,即係好似日本仔咁(福島災難),好有毒性。」他指,「核聚變」則較為安全,即使爆炸,只是核電廠範圍內的事,但現時人類還未能達致完善方案。「由我念大學開始,即是七十年代,已有人研究,到現在還未搞掂!」
他指出,月球有豐富的氦-3(He-3),存量達100萬噸,較地球的含量20噸為多。假如將月球的氦-3化為核能,可供地球使用1萬年。「不用鑽探,在表面挖掘,抽取氣體後就把它們(月壤)倒番埋去。」
怕不怕有示威者反對,指人類破壞地球的大自然不夠,還搞到月球去?
「人們若要開冷氣的話,不要問我這個問題。」他反駁道。
TrackBack URL
https://stargazer.nets.hk/%e9%99%b3%e7%83%b1%e6%9e%97%e5%a0%85%e6%8c%81%e8%b8%a2%e8%b5%b0%e5%86%a5%e7%8e%8b%e6%98%9f%e6%ad%a3%e7%a2%ba%ef%bc%9a%e4%ba%ba%e5%b7%a5%e6%99%ba%e8%83%bd%e5%94%94%e9%96%8b%e5%bf%83%e5%92%aa%e6%ae%ba/track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