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7月11日 C03版
文:鮑懋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普通話導師)

在本地語言教育範疇中,不少聲音推崇母語教學,可是面對中港關係密不可分,以及本地與國際的聯繫密切,亦有聲音推崇「普通話教學」、「英文教學」。到底哪種語言教學最好?本文分別探討3種語言之別,其實粵普英3語皆重要。

粵語是悅耳又典雅的語言,筆者雖為外江人,但一樣愛粵語。香港人愛粵語是人性的真實表露。熱愛家鄉,熱愛家鄉話,無人有權可叫你放棄,更何況粵語又有其音韻方面獨到的優越性,故此對於母語應始終不渝!

母語,簡單說來就是媽媽教的語言,是從小說到大的,亦即第1語言,行文至此筆者又不禁在此設問,我們是否也可對其命名之曰「習得母語」?

母語對幼兒教育十分重要,所以幼兒教育時,亦應以母語為主。(曾有拙文於本欄作專題介紹並論述,詳見於去年4月12日刊登之「學早學多更明智」,文中提及3至5歲的幼童,個個聰明,記性好,同時學2至3種語言,而毋須天才)。

語言分層次

語言的最高層次,是世界的語言;世界語。一提世界語,個個嚮往。過去也曾有各國多個學者(包括中國的),以英語為藍本而將其簡化之,經悉心研究而推出,但響應者寥寥無幾,大家不想變,終告失敗收場。這在無形中遂使英語成了實際上的世界語,亦即一般情況下各民族的第1外國語,在世界各國溝通而流行。

語言的最低層次,是第1語言(習得語言,方言),解決地方(地區)範圍內之交際,例如粵語流行於廣港澳地區。前些日子,曾有港人否認粵語是方言,那麼請問不是方言又是什麼呢?敬希此君乞道其詳,公諸於世。

其實愛粵語,天公地道;同時,承認方言,亦並無絲毫恥辱可言,正大光明。不但方言美好,而且牢牢緊扣方言的地方戲曲如《帝女花》,連我這外江人也是百聽不厭的。

走筆至此,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選粵語,或其他方言作國語,而選現在的普通話呢?不對!孫中山在民初,任臨時大總統時,就開會選國語,最後選了「官話」(北京音的北方話)。但他曾先提出用粵語作國語,但最後高票落選。

曾有人對普通話被選為國語而不服,認為「北京話中,其成分並非完全是純正漢語,而頗多翹舌兒話,含有滿語、蒙語等『番邦』話。」此話不謬,「不純」是事實,但這並非構成推之欲翻的理由。

語言並非一成不變。世界語,為什麼搞不成呢?因為不現實,我們不能理想化。粵語亦然:一方面固然有其優越性,繼承了古漢語的一些優良傳統;但另一方面,眾所周知既受了很多英語影響,變成混雜不純,同時又受了古南越語的影響,使外鄉人聽後莫名其妙,這怪誰呢?也許只能怪歷史吧!

不強人所難

然而,對於大國,除了上下兩層次外, 肯定還有一個中間層次的語言。例如我們中國,漢語語言極為豐富,就有好幾個大的方言區。由於各種需要,在國內好多人,會從四面八方來回於不同的幾個方言區。

一方面既不可能要求別人都用你的方言;另一方面,也不應該要求你用他們的方言。怎麼辦?因此就要求有一個民族共同語──國語(國語,非我們獨有,全球各國皆有。譬如倫敦音的英語,就是英國國語)。

有一種反對推普的論調說「強人所難」。說是「把學生長處、潛質壓下去」,並且硬把普通話當作外國話,而地位應比英文低,等同德語、日語、法語等第3語言,然而,德、日、法用的另一套文字,但普通語與白語文用一套,學生僅僅學發音,較之英文,學普通語更易。

其實有了國語,大家才能溝通。學生學習普通話的主要目的,與英語一樣,都是溝通而已。試問,當你遇一外國人,固然可用英語溝通,但若對方用華語(普通話),若你自己不會,豈不雙方尷尬。

所以對我們而言,語言教育就應依次分為有3個層次,第1語言——家鄉話、習得母語;第2語言——國語;第3語言英語,不應只偏重任何一種。

英文是國際語言,若學生學好後,能與國際接軌。
英文是國際語言,若學生學好後,能與國際接軌。

香港人的母語是粵語,近年有不少聲音要保育粵語,不希望被普通話淹沒。
香港人的母語是粵語,近年有不少聲音要保育粵語,不希望被普通話淹沒。

中港關係融和,學普通話是大潮流。
中港關係融和,學普通話是大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