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及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HKO)、美國全球預報系統(GFS)、威斯康辛大學氣象衛星合作研究所(CIMSS)、Remote Sensing Systems(RSS)、維基百科、香港地下天文台 Facebook 專頁、香港颱風迷天氣中心
今年終於有追風文第一發!
由於今年仍有厄爾尼諾效應(見厄爾尼諾與颱風的關係),西北太平洋生成的颱風已經不算多(直到八月還只有6個,往年至少破10個了),能直接影響香港的颱風更是少之又少… 終於等到七月下旬,才有 06W 的生成!
06W 登場初期,已經備受囑目,因為很多氣象部門的預測路徑出現大分歧!美國全球預報系統(GFS)最初預測會東向奔往台灣,而歐洲中期天氣預報(ECMWF)、香港天文台(HKO)等等均計算西向靠近廣東省,甚至有些預測(看完維基百科,其實我也不知道是哪家機構說的?)推斷 06W 無法推進!
直至7月30日,很多數據都開始顯示妮坦偏西靠近廣東省的可能性較高,癡婦感覺到「終於開波」要刮颱風了!而且要狠狠地刮!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以下為癡婦的粗疏分析,有錯請指正。
1. 路徑走向 – 受周邊高壓氣團影響
第一,大家可以看到,日本海以東的有一個大型的高壓氣團,而且這幾天內副熱帶高壓脊都不會東退,所以這個高壓氣團穩定地在該區逗留,逼使 06W 無法往東行,只能順著氣流往西靠近廣東省!
第二,中國大陸上空的高氣壓氣團積聚,亦不能短期內消散,所以限制了 06W 的往北走向,只能往北行至逗留於南海一帶。
2. 路徑走向 – 未受菲律賓地型影響
在菲律賓以東的生成的颱風,在橫掃菲律賓期間,受到山脊結構的影響,會改變颱風結構,影響其出海以後的重新走向。一般來說,登陸呂宋北部的颱風,一般都重整中心再西移。
而今次 06W 的走向,風眼只橫掃了呂宋北部一帶,風眼力牆未見受到嚴重破壞,以近乎直出巴士海峽的狀態下前行(風迷俗稱「坐巴士」),結果仍然保持西北偏西的路線北上南海。
3. 颱風強度 – 未受菲律賓地型影響
承上文,由於風眼只橫掃了呂宋北部一帶,風眼力牆未見受到嚴重破壞,結構與強度得以保存良好。而且直至八月一日,06W 南部更有建立眼牆的跡象。
4. 颱風強度 – 南海海水溫度高
由於接近七個月都沒有刮過颱風,在陽光直射的情況下,南海溫度已經升上超過30度,水氣旺盛,有利 06W 極速增強。(形成颱風的條件是海水的表面溫度不低於攝氏26.5度。)
5. 颱風強度 – 垂直風切變弱
垂直風切是颱風大敵,會破壞颱風結構,情況有如把一條香腸豎直,然後在中間不同部位切開一樣;不過這次垂直風切變較弱,適合 06W 發展結構。
數值越大,代表垂直風切變越強。下圖圍繞 06W 的風切變,其實是 06W 自己產生的;06W 附近都是負值,代表附近環境垂直風切變弱。
結語
很多人在討論「東登」、「西登」的問題 (1)、(2),但以癡婦愚見,不管 06W 最後是香港以東、以西哪個方向登陸,在久久沒刮過颱風的情況下,迎來一個接近「坐巴士」出海的颱風是不可少覷的。多年以來,直接橫過巴士海峽的颱風,即使東登例如天兔、鮎魚、莫拉菲等,均對香港、以及鄰近地區造成極大的破壞力!
都是這句話,颱風來襲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記得逗留室內安全地方暫避!
TrackBack URL
https://stargazer.nets.hk/2016-06w-nida/track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