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 Chinese 含英咀華

10 posts

資料來源:《信報財經月刊》2016年3月刊(節錄)

簡體字爭議鬧得滿城風雨。繼教統局建議學生兼學簡體字後,無線J5台播出全簡體字幕,旋即引起反彈。其實,早於八十年代,文學博士兼作家楊興安已經就「繁簡之爭」撰文評論,點出繁體字不可取代之處:

一、繁體字有藝術感;
二、由於科技進步,出現印刷術及電腦文書處理後,以繁體字書寫並不耗時;
三、只學簡體字不能讀通古典書籍,無法吸收悠久的中華文化。

他囑咐香港人應學好繁體字,詳述請見下文。楊興安曾經擔任金庸及李嘉誠中文秘書,近日接受本刊訪問時,也表達了對港人語文水平下降的憂慮。

資料來源:《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8月22日 C03版
文:鮑懋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普通話導師)

在過年應節食品中,主食首推年糕——年年高,而糖年糕,更寓意甜甜蜜蜜年年高;副食品則少不了魚,代表吉慶有餘。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蟬聲沉落,蛙聲昇起
一池的紅蓮如紅焰,在雨中

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
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

永恆,剎那,剎那,永恆
等你,在時間之外
在時間之內,等你,在剎那,在永恆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裡,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我會說,小情人

諾,這隻手應該採蓮,在吳宮
這隻手應該
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

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簷
耳墜子一般地懸著
瑞士錶說都七點了。忽然你走來
步雨後的紅蓮,翩翩,你走來
像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裡你走來

從姜白石的詞裡,有韻地,你走來

資料來源:東東錯別字詞典

「迫」和「逼」極難分辨,有些時候可以互通,大部分時候不可互通。現列舉分辨原則:

一、「逼」可以帶賓語,也可以不帶,但「迫」一定不可以帶賓語。所以凡帶賓語的必是「逼」,比如「逼債」、「逼租」(租乃租金)、「逼供」(供乃口供)、「逼虎跳牆」、「生活逼人」、「咄咄逼人」。

二、解作急速或緊急時,用「迫」,比如「迫切」、「緊迫」、「從容不迫」、「迫不得已」、「迫不及待」、「迫在眉睫」。

三、解作貼近時,用「逼」,如「逼視」、「逼近」。但「逼近」也可寫作「迫近」。解作接近也是用逼,如「逼肖」和「逼真」(和真的很接近)。

四、這是最難分的地方。解作威脅時,用「逼」,比如「威逼」、「逼上梁山」;解作壓制時,用「迫」,凡是「脅迫」的解法均用「迫」,比如「脅迫」、「壓迫」、「強迫」、「迫害」、「迫使」。在這個難分的用法上,「迫」比「逼」常見,故建議記下所有這個解法用「逼」的詞語,那麼剩餘的就是「迫」了。

今天 DSE 文憑試卷三聆聽開考,錄音當中出現了「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句話,所以又是時候讀讀書。

原文

資料來源:《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原文

資料來源: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開了。春天從窗外進來,人在屋子裏坐不住,就從門裏出去。不過屋子外的春天太賤了!到處是陽光,不像射破屋裏陰深的那樣明亮;到處是給太陽曬得懶洋洋的風,不像攪動屋裏沉悶的那樣有生氣。就是鳥語,也似乎瑣碎而單薄,需要屋裏的寂靜來做襯托。我們因此明白,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裏看的,好比畫配了框子。

原文

資料來源:韓愈《昌黎先生集》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語譯

資料來源:RTHK 香港電台 古文觀止

古時求學問的人一定要有老師。所謂老師,職責是傳布人生的道理、講授專業知識、解答疑難問題。人並非生下來就有知識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學習、請教,那些疑難是永遠不會解決的。先於我出生的人,追求知識學問當然也先於我,我應該向他學習;晚於我出生的人,如果他早於我懂得事物的道理,我也應該向他學習。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是比我先出生還是晚出生呢﹗因此,不論尊貴、貧賤、年長、年幼,道理為誰所掌握,誰就是老師。

唉﹗從師學習的道理失傳很久了,希望人們沒有疑難也十分困難了。古時的聖人,他們的學問遠遠地超出一般人,尚且向老師學習。現在一般的人,比聖人差很多,卻恥於向老師學習。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蠢。聖人之所以聖明,愚人之所以愚蠢,難道不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嗎?

愛惜自己的兒子,挑選好老師來教育他們;而對於自己,卻把向老師學習視為羞恥的事,真是奇怪啊﹗那些孩子的啟蒙老師,是教他們唸書,教他們斷句朗誦,並不是我所講的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不會斷句朗誦,有疑難不能解決,前者向老師學習,後者卻不向老師學習,小問題願意向人請教,而把大問題遺棄不問,我看不出他究竟聰明在什麼地方。

巫醫、樂師、各類工匠,不把互相學習當做可?的事;士大夫一流的人,一說到老師、學生這樣的稱呼,人們便聚在一起譏笑他們。問他們笑什麼,則回答說︰「某人和某人年紀相近,學問也差不多。」師事地位低下的人,被視為一種恥辱,師事地位高尚的人,又被看成諂媚。唉﹗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裡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各類工匠,君子是不屑與他們同列的,現在君子的才智卻反而及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可奇怪的現象嗎?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老師。郯子等人,他們的賢德及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因此,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高明,懂得道理的時間有先有後,在學術、技藝方面各有專長,不過如此罷了。

李家有一個孩子名叫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儒家的六經︰詩、書、易、樂、春秋,和解釋經文的書籍,全部都學習,不受社會風氣所影響,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之道,寫了這篇《師說》贈送給他。

完:齊全、沒有缺憾、沒有剩餘、畢

圓:環形的、使完整

(ˇ)完全、完美、完成;圓圈、圓桌會議、自圓其說、圓夢

(×)沒圓沒了、圓好、圓事;打完場、完熟

資料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個人補充:
不過要注意的是,我們一般都不會說「完滿」結束,只會「圓滿」結束的。這是中國文化取其圓潤、豐美之意。

原文

資料來源:

【一枝花】攀出墻朶朶花,折臨路枝枝柳。花攀紅蕊嫩,柳折翠條柔,浪子風流。憑著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殘柳敗休。半生來倚翠偎紅,一世裏眠花臥柳。

【梁州第七】我是箇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願朱顏不改常依舊,花中消遣,酒內忘憂;分茶攧竹,打馬藏鬮。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閑愁到我心頭?伴的是銀箏女銀臺前理銀箏笑倚銀屏,伴的是玉天仙攜玉手並玉肩同登玉樓,伴的是金釵客歌金縷捧金樽滿泛金甌。你道我老也,暫休,占排揚風月功名首,更玲瓏又剔透。我是箇錦陣花營都帥頭,曾翫府遊州。

【隔尾】子弟每是箇茅草崗、沙土窩、初生的兎羔兒乍向圍場上走,我是箇經籠罩、受索網、蒼翎毛老野雞,蹅踏的陣馬兒熟。經了些窩弓冷箭鑞槍頭,不曾落人後。恰不道人到中年萬事休,我怎肯虛度了春秋!

【尾】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搥不扁、炒不爆、嚮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翫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我也會圍棋、會蹴踘、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嚥作、會吟詩、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纔不向烟花路兒上走!


感想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搥不扁、炒不爆、嚮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
經典名句吧!
我也看到笑了~
不向世俗低頭,
孤芳自賞的關漢卿亦不免流露出世態炎涼之意,
但只要堅持,
亦能似臘梅於寒風中散發著陣陣幽香~ =]

可是我做的是馬致遠呀…
怎麼我找不到賞析… =3=

我愛雨花。

晶瑩的雨水在水面上砰然濺開,有趣地形成一簇簇植物界絕對沒有的素色花朵。花瓣是罕見的清亮透明,骨朵兒呢,一掃秋菊之嬌冶,牡丹之艷麗;它在水面上只是燦然一現,仿佛不勝害羞似的……

PAGE TOP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