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 Education 循循善誘

59 posts

14570328_1059069937525020_6111282862997807770_n

資料來源:《信報財經月刊》2016年10月刊(節錄)

「小朋友像不同的種子,需要不同的土壤,但香港只有一種土壤,資源只會留給精英。」Sylvia嘆道。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是被忽略和欺負的一群,本地制度容不下,惟有出走海外。

她兒子Jedidiah是其中一位,去年完成中五後,赴澳修讀大學先修課程。「當地立法保障SEN學生,所有學校都有專責部門跟進。我們向學校申報兒子狀況,不但沒影響入讀機會,校方還很熱心協助我們。」

資料來源:《明報》2016年5月23日
文:袁樂婷



Wing(右)自小直腸直肚,與同事相處不來,每份工都做不長。媽媽(左)心裏着急,擔心女兒常轉工影響將來發展。她說,原以為Wing是獨生女,才會比較自我,但從沒想過女兒原來患病,看到女兒受訓後不再鬱鬱不歡,亦感安慰,盼她可更加適應與人溝通。(李紹昌攝)

她們雖然健談,滔滔不絕背後卻隱藏社交障礙。曾任中文教師的Wing,自小直腸直肚,面對上司照樣「駁嘴」,試過未到試用期已被炒,5年間轉了6次工。社工Victoria(化名)不懂看人面色,總是說錯話,開會時同事輕踢她腿善意提醒,她卻當場質問「做乜踢我?」,無法融入圈子令她自覺是隻身流落地球的外星人。直至分別確診亞氏保加症(高能力自閉症),她倆終於釋懷,不擅溝通「原來唔係我嘅錯」。兩人均獲轉介至香港耀能協會接受社交訓練,從零學起。這條注定艱辛的路,她們慶幸有同路人並肩走。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2016年5月18日
記者:黃子配
攝影:徐振國
編輯:黃仲兒
美術:利英豪

【親子籽:教養之道】

唔辛苦邊得世間財,這句話,你我等打工仔感受至深,但對一些要乜有乜的孩子來說卻未必明白。有小學校長特意籌備打工體驗活動,帶學生到區內小店打工幾小時,有的到麵包店學做糕餅、有的到幼稚園當助理,冇酬勞得個忙字,只希望他們能體驗到工作的辛酸,知道父母賺的一分一毫都是有血有汗的。


林翔浩(左)和劉衍浚同是小五學生,獲聘請到麵包店打工,老闆更親自教他們做蛋撻,絕對是個有趣體驗。

no-suicide-contracts
圖片來源:《學校處理學生自殺問題電子書:及早識別、介入及善後》截圖

近來教育局於2011年出版的《學校處理學生自殺問題電子書:及早識別、介入及善後》其中一頁《不自殺契約》突然被斷章取義地抽出來廣傳,讓我想起以前上課修讀過一科「輔導與諮商」的課程。雖然本人乃輔導的門外漢,但依稀記得,在輔導的過程內,與學生訂立契約是其中一個步驟(見下表),而且「訂立契約」的應用層面很廣,可以是限制上網時間、可以是防止吸煙,剛好,這次應用的是防止自殺的問題上,這張契約乃 Suicidal Prevention Contract(不自殺契約)。如果沒記錯的話,「訂立契約」也屬於行為學派的輔導理論。(有錯請指正。)

影片來源:POPA Channel@Youtube | POPA Channel@Facebook

以前讀書做 Group Project 時,已經知道有一類同學如果單獨行事,做事的效果比起花費大量時間開會商討做出來的功課更優異;到了實習、甚至工作時,學生交回來的課堂評價表當中,也有一類較文靜的學生反映不適應分組學習,因為不能專注追上課堂進度,反而自己獨自一個聽書吸收得較好。

種種現象,都令癡婦這些外向討論學習型的傢伙感到費解,設計課堂要如何兼顧外向、內向的學生真是一門大學問。


內向心理學: 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

書籍封面來源:台灣博客來

所以早前買了瑪蒂‧蘭妮 Marti Oslen Laney 的《內向心理學》參考一下,有興趣研究內向型人士的朋友也可以去讀讀,或許可以有一點啟發:

資料來源:《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9月4日 C08版
文:文麗萍(愛培學校校長)

基本「應用行為分析」教學的原理是,首先了解孩子屬於哪一類的行為問題,衡量這些行為是需要鼓勵還是干預,還有要了解哪一種獎勵方式能夠激發孩子去學習或停止某種行為。

中學亂局透析二:教育局措施的失誤

資料來源:《香港獨立媒體》2015年8月23日
文:盧日高

2012年教育局為應付縮班問題而推出三保措施,以「保學校、保教師、保實力」。今年7月3日,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會見傳媒時將三保「措施」改稱為三保「政策」。於是筆者向教育局查詢是否已將三保由「措施」提升到「政策」的地位,教育局回覆筆者:措施沒有變。即吳局長又說錯話。

教師成為0.X人的歷史

資料來源:《香港獨立媒體》2015年9月1日
文:戚本盛

盧日高的《不被當成「一個人」的教師》說出了資助學校教師職位怎會有分數的技術原因,本文擬補充的是這樣的措施出現的過程,從中也可看到缺乏民主和專業制衡的決策過程是那麼的荒謬和落後。

不被當成「一個人」的教師 — 0.x教席詳析

資料來源:《香港獨立媒體》2015年8月31日
文:盧日高

年輕合約教師需要每年與學校續約,無法轉為常額教師以穩定發展教育事業,近來愈來愈多有心人討論。在學生人數下跌和教育局「闊佬懶理」的情況下,筆者估計問題仍會持續至少十年。而讓合約教師問題更荒謬的,莫過於小數位教師的出現,即0.7、0.5、0.4甚至0.1教師。本文將介紹小數位教師出現的原因。

中學亂局透析一:中學縮班背景與教育局歷年措施

資料來源:《香港獨立媒體》2015年7月25日
文:盧日高

今年小六升中派位結果,91%獲派首三志願,學生和家長皆大歡喜。然而很多中學卻因縮班風聲鶴唳。暫時,全港縮班41班,5間中學由4班降至3班,36間中學減至兩班或以下。面對學校生存問題,不少瀕危學校派出教師搶生救亡,亦有學校違反不收扣門生的君子協議,期望在本年9月15日前收夠學生維持班數。學校之間爭個你死我活,可謂亂局一片!有說縮班是人口下降的必然結果,但教育局無妥善規劃才是罪魁禍首!

PAGE TOP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