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 散文

4 posts

今天 DSE 文憑試卷三聆聽開考,錄音當中出現了「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句話,所以又是時候讀讀書。

原文

資料來源:《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原文

資料來源: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開了。春天從窗外進來,人在屋子裏坐不住,就從門裏出去。不過屋子外的春天太賤了!到處是陽光,不像射破屋裏陰深的那樣明亮;到處是給太陽曬得懶洋洋的風,不像攪動屋裏沉悶的那樣有生氣。就是鳥語,也似乎瑣碎而單薄,需要屋裏的寂靜來做襯托。我們因此明白,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裏看的,好比畫配了框子。

原文

資料來源:韓愈《昌黎先生集》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語譯

資料來源:RTHK 香港電台 古文觀止

古時求學問的人一定要有老師。所謂老師,職責是傳布人生的道理、講授專業知識、解答疑難問題。人並非生下來就有知識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學習、請教,那些疑難是永遠不會解決的。先於我出生的人,追求知識學問當然也先於我,我應該向他學習;晚於我出生的人,如果他早於我懂得事物的道理,我也應該向他學習。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是比我先出生還是晚出生呢﹗因此,不論尊貴、貧賤、年長、年幼,道理為誰所掌握,誰就是老師。

唉﹗從師學習的道理失傳很久了,希望人們沒有疑難也十分困難了。古時的聖人,他們的學問遠遠地超出一般人,尚且向老師學習。現在一般的人,比聖人差很多,卻恥於向老師學習。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蠢。聖人之所以聖明,愚人之所以愚蠢,難道不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嗎?

愛惜自己的兒子,挑選好老師來教育他們;而對於自己,卻把向老師學習視為羞恥的事,真是奇怪啊﹗那些孩子的啟蒙老師,是教他們唸書,教他們斷句朗誦,並不是我所講的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不會斷句朗誦,有疑難不能解決,前者向老師學習,後者卻不向老師學習,小問題願意向人請教,而把大問題遺棄不問,我看不出他究竟聰明在什麼地方。

巫醫、樂師、各類工匠,不把互相學習當做可?的事;士大夫一流的人,一說到老師、學生這樣的稱呼,人們便聚在一起譏笑他們。問他們笑什麼,則回答說︰「某人和某人年紀相近,學問也差不多。」師事地位低下的人,被視為一種恥辱,師事地位高尚的人,又被看成諂媚。唉﹗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裡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各類工匠,君子是不屑與他們同列的,現在君子的才智卻反而及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可奇怪的現象嗎?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老師。郯子等人,他們的賢德及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因此,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高明,懂得道理的時間有先有後,在學術、技藝方面各有專長,不過如此罷了。

李家有一個孩子名叫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儒家的六經︰詩、書、易、樂、春秋,和解釋經文的書籍,全部都學習,不受社會風氣所影響,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之道,寫了這篇《師說》贈送給他。

我愛雨花。

晶瑩的雨水在水面上砰然濺開,有趣地形成一簇簇植物界絕對沒有的素色花朵。花瓣是罕見的清亮透明,骨朵兒呢,一掃秋菊之嬌冶,牡丹之艷麗;它在水面上只是燦然一現,仿佛不勝害羞似的……

PAGE TOP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