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 班師比

4 posts

教協動員參加七一遊行,爭取改善常額教師編制及支援年輕教師就業。(袁志豪攝)

資料來源:《香港獨立媒體》2014年2月5日
文:盧日高

現任教育局長吳克儉先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而他自我介紹時往往說自己是人力資源管理出身,大概八十年代開始的工作經驗形成他清晰的自我定位。人力資源管理目的是有效地發揮員工最大生產力,最老套的方法之一,是增加人均工作量、維持員工勉強接受的工資、延長工時,將員工的精力壓榨殆盡,若然員工捱不住就另請一個願意賣命的。以上方法當然早已過時,越來越多企業發現對於講求專業和創造力的工作崗位,增加員工對工作的歸屬感、提升士氣、減低對工作的不滿和尊重員工意見,發揮的生產力往往比苛刻和節儉更高。希望吳克儉局長八十年代任職人力資源至今,時刻與時並進,理解一下過時的班師比以及泛濫的合約制對教師工作造成的惡劣影響。


資料來源:《香港獨立媒體》2015年3月23日
文:施安娜

中六學生一走,便病了,本來以為今早起床,已可精神奕奕地上班了,誰知卻腳步不穩,天旋地轉,唯有繼續躺在床上,然後給了學校電話請假,同事問有要交代的嗎,我在神智未清下講了一句:今天沒課才敢請假。

掛了電話,再睡,醒來,想起了自己的這句話,「今天沒課才敢請假。」為甚麼是沒課才敢請假?真的很忙呀,這大概是當老師的難處吧,尤其是語文教師吧,缺了一天課,可能便要追幾天才追得上吧,我們總有進度要趕,總有改不完的作業,還有面對各種問題的同學要見,還有……那已是閒情吧,是奢侈吧,期望可以有和學生聊聊的時間。

班師比的計算基礎

資料來源:《香港獨立媒體》2014年2月19日
文:戚本盛

班師比,即一班學生與教師人數的比例,其最重要的意義,是指出了教師有多少時間進行課堂以外的工作,包括備課、輔導學生、帶領課外活動、批改作業、為考試擬題和評改,以及其他行政工作等等。

假如「班師比」設定為1:1,無論班中人數多少,每一班學生就有一名教師,只要學生在上課,便需要這名教師施教,直到學生下課。學生上課時老師全進入課室教學了,那麼上述各種課堂外的工作又該在甚麼時間完成呢?

誰偷走了小學老師的午膳時間?

資料來源:《香港獨立媒體》2014年1月15日
文:李蕙英

小學全日制實施十多年,但是,有誰知道,老師們因為看顧學生午膳,自己竟然沒有用膳時間!

許多小學的例子是,學生每天有35分鐘午膳時間,老師在那35分鐘的午膳時段內,要按學生所訂不同的餐派發飯盒,約需5-10分鐘。如果當天有生果、果汁、果凍派發,也得一併處理。

PAGE TOP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