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 語言學習

9 posts

圖片來源整合:Lynn Wong
原圖(只有西班牙、法國、德國版):Reddit
巴西版:未找到
亞塞拜疆版:Azerbaijanball Facebook Page
香港版:Mike Chan, Bernard Lau

【癡婦看國家球(註1)小圖解】

1. 美國球到西班牙球旅行,美國球說西語,西班牙球會一臉誠懇回應西語。
2. 美國球到法國球旅行,美國球說法語,法國球會一臉不屑別過頭不想與美國球打交道。
3. 美國球到德國球旅行,美國球說德語,德國球會反過來說我的英語比你的德語還要好。
4. 美國球到巴西球旅行,美國球說葡語,巴西球會一貫作風的發出民族獨有的 HUE HUE HUE HUE 笑聲…(註2)
5. 美國球到亞塞拜疆球旅行,美國球說亞塞拜疆語,怎知道遇上的都是俄羅斯球和土耳其球的移民 / 遺民。(註3)
6. 美國球到香港球旅行,美國球說中國語(普通話),之後你懂的。


註1:國家球的發明者好像是源於 POLANDBALL Facebook Page 臉書專頁,而且還有 Polandball Wikia 可以上去看。

註2:據巴西球 Brazilball Wikia ,HUE 是巴西球的典型笑聲,是一個巴西球經常重覆無法停止的無義詞。

註3:位於外高加索地區的亞塞拜疆以前是蘇聯的一部分,故此脫離蘇聯以後仍與俄國有密切關係;而亞塞拜疆地理上西境飛地(亞塞拜疆國土分開東西兩地,中間有亞美尼亞阻隔,見下圖)與土耳其接壤,居民大多是突厥人種, 與土耳其的主要人種幾乎相同,兩國政治、宗教立場相近,可算是血緣親密的兄弟國。

資料來源:《信報通識》2015年8月22日
文:潘玉琼(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筆者曾於7月18日在本欄論及中國政府過去60年來大力「推普」,成效顯著,令原本不能以口語溝通的八大方言區中國人掌握到一種共通語。然而,受到大中央和語言霸權心態影響,地方本來生氣盎然和多元化的語境趨向單一化。有違聯合國倡議的尊重母語和維護語言多元化的精神。

資料來源:《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7月11日 C03版
文:鮑懋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普通話導師)

在本地語言教育範疇中,不少聲音推崇母語教學,可是面對中港關係密不可分,以及本地與國際的聯繫密切,亦有聲音推崇「普通話教學」、「英文教學」。到底哪種語言教學最好?本文分別探討3種語言之別,其實粵普英3語皆重要。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的玩具箱 Speech therapist loves toys Facebook 專頁

普教中的問題是沒有好好利用父母為小朋友在入學前打好的語言根基,還令教師在解釋詞義上花更多時間。請參閱圖三,老師說「橙子」的讀音是 chéng zi,小朋友不能將讀音連繫意思,因為從小學習的「音」並沒有 chéng zi,只有 caang2。因此,老師需要重新花時間解釋什麼是 chéng zi,同時因為普教中的關係,老師是用普通話去解釋的,這樣學生是否能清楚理解嗎? 可能有人話可以用其他方法講解,例如圖片、動畫等等,但這會比老師直接講 caang2 更易明白嗎? 不要將簡單的事變得複雜吧。

除此之外,有些詞彙只在課本學過普通話,學生想說廣東話時會夾雜普通話,因此他們可能會說:「呢度有一朵 dù juān huā」「青蛙住係 chí tánɡ」,這絕對不是理想的口語表達方式。

學普通話其實沒有問題,問題是將普通話強加於語文科裡,用普通話教授中文字!還有,普教中並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讀寫障礙學生 (「形」「音」連繫較弱)以及語言障礙學生(「音」「義」連繫較弱)分別在理解文字以及口語有明顯困難,普教中對他們來說只是百上加斤。加上,其他初小學生母語發展尚未成熟,為何不先集中發展母語再學其他語言呢?

以學生角度出發,普教中對他們的學習並沒有益處; 作為家長,應了解先學好母語並不等於會影響學生學習其他語言的進度,普教中反而會窒礙學生在語文科上的學習,同時家長亦不應視用廣東話教語文的學校「教得淺」,這些學校只是採用一個較適合學生的教育政策; 最後,無論你是什麼身份,都應該要對自己的母語有一份堅持。

資料來源:POPA Channel@Youtube

要真正學會一種語言,於語言學上,除了詞匯(vocabulary)以外­,還包含語法(syntax)、語義(semantics)、音韻(phonolog­y)、詞法(morphology) 等等各方面。假若你只用第二語­言(例如英語或普通話並非是家長的母語)跟小朋友溝通,他們上述各方面的能力,都會比講母語的小朋友差很多。

那如果從小沒有學好母語,長大後再學過可以彌補嗎?

根據兒童心理學,0至3歲是小朋友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 一旦錯過了這時期好好地學習母語,以後要彌補便會非常困難。

而對於一個小朋友,語言不單止是用來溝通,更是發展認知能力,學習邏輯思考、社交和情­緒管理的重要工具。所以當小朋友0至3歲時未有學好母語,到9歲甚至長大後,智商以及­語言能力,都可能會落後於朋輩。而原因就是早期語言習得上的缺失,令他們輸在起跑線之­上。

資料來源:《晴報》2015年5月8日
文:翟秀娟

不少家長喜以中英夾雜教子女學英文,但有言語治療師指幼童易混淆中英文,有兩三成求助個案更因此出現言語發展遲緩。另外,部分家長依賴英語DVD讓孩子學習,不懂遊戲教學,反而欲速不達。學者指學語言需有足夠互動及語境,籲勿揠苗助長。

陳小姐的表哥表嫂教年幼女兒說話時,常用多國語言,包括廣東話、國語、英文及馬來西亞話。「他們講嘢時都係中英夾雜。」她指表姪女三歲時仍不懂說完整句子,後來才發現她有語言障礙。

普教中違反語言學習的規律

資料來源:《香港獨立媒體》2014年1月18日
文:陳為建

香港政府經常講的「兩文三語」實質是三種語言,起碼在口語上有大的差異。秦始皇當年統一了文字但沒有統一口語,所以漢族有不同語言。香港用的日常語言是廣州話,只懂普通話(國語)的人根本聽不明白,即使把廣州話寫下來,微博上的普通話人都馬上說:「甚麼鳥語?看不懂。」香港人的日常用語是廣州話,社會期望廣州話以外學好英語和普通話,這就是香港所說的「兩文三語」的三語。

七零年代當年的教育統籌委員會出了一系列報告書,造就了往後的教學語言政策。明確提出香港應分英文中學和中文中學,英文中學全面採用英語教學,只中文相關科目例外,所有其他科目的教學語言,甚至是校園內溝通用語均為英語。不過,學好外語,方法很多,以上的沈浸方式只是其中之一,而沈浸要成功,不能只靠學校的語言環境,還得看日常生活的語境,這全都有賴師資、政府配套和家長配合。否則難以有效。

我會打好呢份工

資料來源:《香港獨立媒體》2015年4月5日
文:何靖淇

現時,大學生能找的兼職都離不開補習,能夠活用苦讀十五年的知識補貼生活上開支,何樂而不為。

自從成為了大學生之後,三年以來一直在小學擔任功課輔導班的導師。今星期,因為提早查閱完他們的功課,難得有空閒的時間,可以離開教師桌走到他們的身邊看看他們在做甚麼。其中班上一個小男孩捧著一本中國語文的教科書,說老師要他們讀一次課文,然後需要對方評價給分數、簽名。平時,我大多都不會理睬,因為現時小學的功課數量繁多,一班七個人,他們的一份功課就等於給了我七份。

但那天我就叫那名小男孩拿著課本讀一次給我聽。起初,他的小眉頭皺了皺,面有難色地對我說: 「今次個老師用廣東話教囉,可唔可以用口語讀啊?Miss」。我錯愕了幾秒,雖然一早知道他們是用普教中,但是我心中不禁用當年小四的我和他們比較。第一,用廣東話學習中文,九十後的學生由幼稚園到中學的中國語文科,我那一代的老師們都是用廣東話教授。第二,朗讀課文用書面語。小四的我不會覺得是個大困難,雖然廣東話的特色是口語精彩,但作為香港的學生能夠在不同的場合中,腦海中快捷地翻譯書面語,亦可謂我們的一項知識技能。

迷途知返──再談以普通話教中文政策

資料來源:《香港獨立媒體》2015年4月13日
文:施安娜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將於2015年4月13日討論「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的政策」,自1999年10月香港課程發展議會《香港學校課程的整體檢視報告──改革建議》中提出的在整體的中國語文課程中加入普通話的學習元素,並以「用普通話教中文」(下稱普教中)為遠程目標,至今15年,教育局這次提交立法會的文件(註1)中指出「學者對於應否推行『普教中』仍持有不同意見。」文件中指出自2008年開始至2014年的「普教中支援計劃」屬試驗性質,已於2014年8月完結。通過支援有意試行「普教中」的學校,我們對於香港中、小學推行「普教中」的情況,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PAGE TOP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