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像不同的種子,需要不同的土壤,但香港只有一種土壤,資源只會留給精英。」Sylvia嘆道。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是被忽略和欺負的一群,本地制度容不下,惟有出走海外。
她兒子Jedidiah是其中一位,去年完成中五後,赴澳修讀大學先修課程。「當地立法保障SEN學生,所有學校都有專責部門跟進。我們向學校申報兒子狀況,不但沒影響入讀機會,校方還很熱心協助我們。」
5 posts
「小朋友像不同的種子,需要不同的土壤,但香港只有一種土壤,資源只會留給精英。」Sylvia嘆道。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是被忽略和欺負的一群,本地制度容不下,惟有出走海外。
她兒子Jedidiah是其中一位,去年完成中五後,赴澳修讀大學先修課程。「當地立法保障SEN學生,所有學校都有專責部門跟進。我們向學校申報兒子狀況,不但沒影響入讀機會,校方還很熱心協助我們。」
資料來源:《明報》2016年5月23日
文:袁樂婷
Wing(右)自小直腸直肚,與同事相處不來,每份工都做不長。媽媽(左)心裏着急,擔心女兒常轉工影響將來發展。她說,原以為Wing是獨生女,才會比較自我,但從沒想過女兒原來患病,看到女兒受訓後不再鬱鬱不歡,亦感安慰,盼她可更加適應與人溝通。(李紹昌攝)
她們雖然健談,滔滔不絕背後卻隱藏社交障礙。曾任中文教師的Wing,自小直腸直肚,面對上司照樣「駁嘴」,試過未到試用期已被炒,5年間轉了6次工。社工Victoria(化名)不懂看人面色,總是說錯話,開會時同事輕踢她腿善意提醒,她卻當場質問「做乜踢我?」,無法融入圈子令她自覺是隻身流落地球的外星人。直至分別確診亞氏保加症(高能力自閉症),她倆終於釋懷,不擅溝通「原來唔係我嘅錯」。兩人均獲轉介至香港耀能協會接受社交訓練,從零學起。這條注定艱辛的路,她們慶幸有同路人並肩走。
資料來源:《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9月4日 C08版
文:文麗萍(愛培學校校長)
基本「應用行為分析」教學的原理是,首先了解孩子屬於哪一類的行為問題,衡量這些行為是需要鼓勵還是干預,還有要了解哪一種獎勵方式能夠激發孩子去學習或停止某種行為。
資料來源:《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8月28日 C08版
文:文麗萍(愛培學校校長)
相信不少校長、老師都遇過不少有行為問題的學童,而在專門照顧自閉症兒童的學校裏工作,行為問題的學生更比比皆是,因為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學童,經常會表現出一些行為問題,例如發脾氣、暴力傾向和不守規則等。當老師和家長面對這些滋擾性行為,都會感到束手無策,所以教導這些受自閉症而影響行為表現的學童,絕對不是易事。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2015年6月21日、BabeBaMa(寶貝爸媽)
陳錦鴻的兒子陳駕樺(Edgar)今年8歲,2歲時證實患自閉症,之後更被評估是中度智障。不過錦鴻與太太杜雯惠對兒子從沒想過放棄,去年兒子在主流學校考獲全級第一名,錦鴻說:
「我哋從來冇灰心,好似耕田咁,瘦田都會有收成,唔種粟米咪種番薯囉。」錦鴻一直為兒子請影子老師,至今年才讓他獨立,他說:「今年考全班第八,其實名次唔重要,最重要學識同人溝通。自閉嘅小朋友,會活係自已世界中,唔鍾意聽人講嘢,有時真係幾固執,好似要教佢去廁所大小二便都需要花較長時間,去到6歲半先學識自己去廁所,真係有好大好大成功感。」
錦鴻主要負責囝囝的吃喝玩樂,平時會一齊游水和踩單車,他視為親子樂:「我仲會同佢一齊沖涼,互相幫對方洗頭、擦背,同佢多啲互動,家仲識發問問題。」今年父親節,錦鴻預計收到兒子的繪畫做禮物,他說:「佢有上畫畫班,老師應該會叫佢哋畫幅畫應節,當晚就一家人去酒樓食飯慶祝。」